close

其實也忘了什麼原因,這部電影從一開始就被我納進台北電影節要看的片單之一,

依稀,只記得是國片,不記得有什麼演員,只記得是開幕片,不記得電影故事大綱,

究竟是為著什麼而選看這部電影的呢?

但是我並不是要影涉「第四張畫」不是一部值得一看的電影,純粹地只是對於當初自己的決定沒了記憶。

 

或許是開幕片,因此放映前花了點時間介紹了導演、演員、在場影人嘉賓等,

只是既然是開幕片,映前有來賓介紹、映後有電影座談,那片頭那些廣告能否有捨棄之可能性?

還是,為著經費來源的考量,那些廣告即便再怎麼不必要,也有它存在的充份性?

 

回到電影上頭好了,若說這是一部驚悚類型的電影也太誇大其實,而要說是讓人對於所見感到震驚也非其然,

既然是從平日所見新聞事件汲取想法而成的電影,那麼泰半也是見怪不怪、十分尋常的電影敘事了。

或許太過真實,才讓人更分不清何為真實。

只是,在這樣背景成長下的這個孩子,所有表現都太過沉著、超齡了!

想想,或許這電影不過企圖以一種雲淡風輕的手法來呈現他的感受與非行。

一個單親家庭的孩子,在父親病逝後,自己想辦法過日子,中午趁學校午餐鐘聲還沒響起,跑到蒸爐那偷了便當吃。

隔天被工友發現後,活生生地學了一課,也算是交了個朋友。

對於朋友,小翔的純真總顯露地一覽無遺,

他會問許多問題,就算被要求閉上嘴也藏不住話;

他會照著被吩咐的去做,就算心中充滿疑惑也會行動。

但是對於朋友以外的大人,他的防衛機轉可就多樣性了,

他是個聰明的孩子,上課打瞌睡,卻可以把老師丟下來的任務完成,最後還是被罰站。

他是個敏感的孩子,察覺到自己的到來不受繼父的歡迎而多半沉默,最後還是被家暴。

 

記得游手好閒的胖哥哥在潛入人家家裡時,起初因為發現厚厚一疊鈔票而感到無比興奮,

卻在看到桌上的點字板後,要小翔把裝了錢的紙袋放回衣櫃裡去,而這個伏筆最終在近片尾時揭開謎底,

我想,如果不是真正處在相同或類似的環境中,你口中大聲嚷嚷的擬情或同理都只能歸為隨口說說罷了。

或許要做到「sympathy」對於大多數人來說都不成問題,但是「empathy」則另當別論了,

要不是他有個也需要點字板的小弟,那突然覺醒的良知怎麼有機會竄出頭?

 

「媽,妳是不是不喜歡我呀?」

『我不喜歡你還把你接過來住呀?』

 

我相信,她也是掙扎過,她也是走在鋼索上的一個角色,只是最後血濃於水的不滅事實,激起了她該有的母愛。

所以她就算不說什麼關懷體貼的話,也是將言語化為行動來表示。

 

「大半夜不睡覺一個人走過來,害不害怕?」

『不怕,我只有在你們家會害怕!』

一個單親又喪親的孩子,在沒有選擇的餘地下,他只得在社福機構的強制執行介入下踏進一個對他來說並非十分友善的家庭,

即便這家庭的其中一個成員是懷胎十月給予他生命的母親,但隔隔不入的疏離感,不時地提醒著他是這個家庭的「外人」,

因此他說的是「你們家」。

 

黃老師,我大概知道妳要說什麼,妳是不是覺得小翔這孩子怪怪的?

其實我們大人有時候也怪怪的。尤其是你們做老師的。

 

看到這裡我笑了,不知道會不會挨老師們的揍?又或者,我是對於我未來可能從事的職業有著什麼樣的想像?

不知道,做大人的,好像很不愛被挑戰權威,但做大人的,卻好像就比孩子來的有權威許多?

特別是老師,一個教室王國中的king/ queen,必須管理統治他/她王國中的子民們,

因此,這個教室王國裡會充斥著許多規訓與懲罰,但這樣的規訓與懲罰其實又是必須存在的,否則,王國大亂。

其實,絕大部份的老師都是會想盡辦法幫助學生的,所以黃老師試圖找出小翔的問題點,去瞭解他所處的情境,

想知道究竟可以在哪個細縫或斷裂處,提供有效且合適的援助與支持。

在這裡的來往與互動中,能否嗅出一絲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的角力與競逐?

是否回到了Coleman所言的,家庭教育遠比學校教育來得重要許多?

 

而小翔,

第一張畫是讓他被迫及早獨立的爸爸;

第二張畫是具明顯特徵的朋友;

第三張畫是夢中不斷出現的哥哥;

第四張畫是一片黑暗的模糊自己。

記得問卷上要我們寫一句話來代表這部電影,我說:

Who are the ones you want to cherish, you have to cherish and you've really done?

很長的一句話吧,但說實在的,我想了很久,到底要寫些什麼呢?

我倒沒看透導演思想的真知灼見,沒去猜想這四張畫代表著是這個階段孩子需要的陪伴,

我只是單純地去思考,這些都是他所珍視,而他也必須去珍視的對象,尤其是最後一張畫,自己。

但人往往,看不見他自己,不只是孩子,大人們也是。

 

The fourth portrait

 

﹝For Further Reading:﹞

Facebook:http://tinyurl.com/2eewmuq

 

我喜歡這張海報,躲在牆邊的他,在渴求著什麼?又在藏匿些什麼?

可惜昨天下著雨,不愛帶傘又把雨衣忘在國中的我,實在沒什麼心情在看完電影後,

還跟Joyce閒情逸致地找個地方把晚餐解決,

也就沒什麼聊彼此對這電影的看法了。

說這電影是要反映社會真實事件的什麼吶,是覺得似乎所有的焦點都在孩子身上,

我卻不知怎麼地,覺得郝蕾所飾演的母親角色,她那個困境,略勝一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ostalgis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