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我得承認,進影院之前,我對這部電影有著錯誤的理解與認知,

到底是誰說:「如果你的伴侶不想生小孩,就帶他/她來看這部電影吧!」

 

寂寞的單親媽媽,異常獨立的小女孩,老舊的國宅,足以糊口的工廠工作,

擦槍走火的情慾,突如其來的新生命,由愛而生的猜忌與質疑,

隨著門的一開一闔,有人來來去去,那又代表什麼意義?

 

我覺得,Ricky只不過是探討特殊兒童家庭的另一種電影敘事形式,

只是它不像這類電影常見的處理方式,實際地呈現出病狀以及帶給家人的衝擊,

而是以另一種美化過後的隱喻手法去描述特殊兒的家庭,並且著重刻劃其中的衝突與掙扎。

因此醫生不是以那種需要鼓起勇氣的態度告訴家長:「他是個不正常的孩子。」

而是語帶驚奇地說:「令郎真是個引人入勝的謎。」

 

「在學校不要提起Ricky。」

『Pourquoi?』

「他和別人不一樣。」

 

對於更多人來說,由於史無前例,他們是這麼看待背上長了翅膀的孩子,

「我們來看看你的怪胎。」

 

《爸爸,我們去哪裡?》(Où on va, Papa?) 寫的是一個父親面對兩個殘障兒的的遭遇,

其中有一段,他在思考假使自己的孩子是所謂「正常」的孩子,他會帶著他們去美術館、

唱片行、電影院、高級餐廳,以及做所有父親會為孩子做的事情,

然後,他這麼說:

如果你們和一般人沒什麼不同,我就比較不害怕未來。

然而,如果你們和一般人相同,你們就會跟所有人沒什麼不同。

說不定你們的課業成績一塌糊塗。

說不定你們會成為不良少年。

你們可能失業。

說不定你們會生出殘障的孩子。

Fournier用詼諧的嘲諷來看待自己的二次世界末日,但因為愛,他一直都在。

 

也是因為愛,Katie看到Ricky背上的瘀青時,才會在乎,下意識地質問枕邊的男人,

就是因為愛,即便孩子是那麼的與眾不同,她還是選擇面對,

丈量翅膀的大小,裁製合適的衣服,怕孩子遭受異樣的眼光而加以遮掩。

 

只不過是另一種描述特殊兒家庭的電影敘事罷了。

 

「你好嗎?你不說嗎?你在生我的氣嗎?

我並不想放手,但你飛的時候真的好美。」

Katie手中的繩子繫著Ricky, 雙眼追著往高空飛翔的Ricky,

無意間她鬆開了手,放手,是否會是明智的選擇?

我想,為人父母者,在「安心放手」與「過度保護」間多少都會經歷過一番掙扎與適應。

當然,也跟文化息息相關,東西方文化的父母在教養孩子的態度及方式上,是存在著特定的差異。

 

值得一提的是,我深深覺得Melusine Mayance把姊姊那個角色演活了,

原本的生活世界,雖然沒有傳統的一家之主那個人,雖得強迫自己及早獨立,

但和媽媽兩個人的日子,倒也挺習慣自在。

然後突然不知從哪冒出的陌生人成了家裡的一份子,突然起變化的生活模式,

疏離地觀望,是她採取的互動方式。

弟弟的出生,更加分散了她原先獨得的關注,她不斷地思索著,

究竟要更加成熟懂事地分擔媽媽照顧弟弟的責任,

還是要依循心中不滿且妒嫉的情緒保持冷眼旁觀,

甚或,拿起剪刀,試圖在那對翅膀上留下些......。

隨著Ricky的飛翔離開,隨著媽媽走出傷痛,隨著經歷過的所有一切,

三個人的嘴角,似乎都漾起了幸福的笑容。

Ricky

 

﹝更多的Ricky﹞:

http://www.llp.com.tw/default/subject/film_Ricky/ricky_realisateur.html

 

跟Sean提到,有人說如果伴侶不想生孩子,就帶來看Ricky,

他說:「看了之後,會更堅持立場,不想生吧?」

電影散場後,我們一行五個人,卻還坐在座位上,

討論著這部與預期有著出入的Ricky,許久。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ostalgis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