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人生好像是靠不斷的失敗而累積」
「不安定的生活會讓人有不安定的思維」
【電影簡介】
一對無法溝通的父子,在倆人築起的巢裡相依為命。
兒子30歲了,卻像13歲的孩子,甚至更自我、天真、更無法捉摸。
父親50歲了,卻得同時扮演許多角色,才能把這個巢撐住;
他是父親、母親、兒子唯一的朋友與經濟支柱,
也是努力將兒子特殊的創造力與這個世界產生連結的人。
[Adapted from開眼電影:http://www.atmovies.com.tw/movie/fazh33321635/]
【是避不掉的責任,是甜蜜的羈絆】
家有特殊兒的家庭,是如何調適突如其來不一致的生活步調?
家有特殊兒的家長,是如何堅持不放棄的信念,咬著牙前進?
或許就像「一首搖滾上月球」(Rock Me To The Moon)裡的巫爸說的吧,
月亮不會總是只有陰暗的那一面,
也因此,或許在極度艱辛的掙扎搖擺中,
總是有點什麼,或許是細微到外人無法覺察的幸福感,讓他們願意繼續走下去。
「真正的大方向是逃不了,也不會想逃。
只是內心會有一種聲音說,這種日子要過多久啊。」
那總是無限包容的言語互動,那不放棄的一再說理溝通,
或許讓我們看見無奈,卻同時也讓我們看見父愛。
如果不是愛的羈絆,他可能屈服於無力感而選擇離開,
又或者,他曾經離開過,卻無法無視於這般的愛。
「我們終究是一般人,不是那種有什麼偉大性格的人。」
在日復一日的細瑣中,永遠無法全然掌控的局勢中,
時常有可能在一瞬間就擦槍走火,你無法預測下一步會發生什麼事,
你也無法明白知道自己還能走多遠。
我很喜歡這部紀錄片的收尾,導演在映後也曾提到,
因為最後的那個鏡頭,他覺得自己可以開始剪這部片了。
前方的人一直不斷地往前走,不管他走得再急再快,
他終究會轉過頭來,望著你、等著你跟上。
【關於電影我想說】
這是一部很寫實的紀錄片,當然大家會說寫實本來就是紀錄片該有的元素,
但這部片沒有什麼過多的刻意包裝,沒有什麼矯情的催淚鋪陳,
就是純粹地透過鏡頭讓我們看見這個家庭的真實生活,
充滿緊張、衝突,需要盡力維持既定步調才能取得巧妙平衡的生活,
最後收尾的部分,立夫爸的口白或許道盡了他深藏在心中的無助感。
我看這部片的時候,有映後座談,導演有提及這部片的中英文片名涵義,
可以參考《築巢人 延伸閱讀》。
【Movie Trailer】
臺灣│53分
《2013台北電影節》、《2012台灣國際紀錄片雙年展》參展影片